每周五下午三点半,即将结束一周的学习,北京市东城区东岸音乐实验学校(英文简称“BEAM”)的学生们会聚在音乐厅展开合唱课程。本课程由现任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常任指挥周昊宇老师授课。
作为一门音乐公共课,合唱课是 BEAM同学们的必修课。学校为全体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意在通过合唱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统一、和谐的声音及多声部观念,培养同学们的适应能力、自制力及合作意识。学生不仅要学会在演唱时控制自己的声音,找到音色、音量、力度、音准、节奏的和谐与统一,也需找到气息、咬字、吐字、声腔及情感的共性。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不同声部之间逐渐找到均衡与协调。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普渡寺与音乐厅。一群中学生身穿校服,或开口唱歌,或演奏器乐,周老师站在台前指挥、提点,他们的声音真诚而具有穿透力。
今天,让我们走进BEAM合唱课堂,看看学生们学习控制声音的同时,如何理解歌曲承载的更多信息,及团队合作的旨意。
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常任指挥。四岁开始学习钢琴,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本科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先后师从我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徐新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院⻓、指挥家俞峰教授;以及杨力教授、夏小汤教授学习乐队指挥及合唱指挥。
周昊宇曾多次与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上海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江西省歌舞剧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等合作排演。其任教于北京爱乐合唱团期间,曾多次随团出访英国、意大利、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芬兰等国家,活跃于演出、文化交流、国际比赛及国际合唱节等活动。
不急于求成的合唱课
走进周五下午的音乐厅,你会看见同学们专注而舒适的状态。大家有序地坐着,手里拿着前几周老师发的曲目:《乘着翅膀飞翔》、巴赫《众赞歌》、《西风的话》。
他们花了20分钟做发声练习,老师提醒同学嘴唇放松,气息保持平稳状态。接着,她让同学们将唱音改为“lü”字,因为这是最能保持声音集中的字。刚上完体育课的青少年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声练习里,很快地沉静下来,聆听彼此的声音。
此刻,电子音乐制作专业的王启睿坐在中声部的行列中。过去在专业课上老师偶尔会让他唱谱,但还是第一次被夸“唱得不错”。老师让各声部逐一练习旋律,慢慢去感受所有的声音融为一体。
BEAM合唱课作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所组成的合唱团不是一个常规的合唱团,团员们的程度不同、声线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与精挑细选的所组成的菁英团自然有所区别。
周老师自有一套完整的发声练习系统。课上,只见她不慌不忙地指导学生发声、呼吸,从原理说起、旁敲侧击到生活经验,再带着学生从长音音阶慢慢练习。稳扎稳打的基本功训练,有方法地将程度不一的声音归拢在一起,唱出和谐、好听的声音。
合唱课是BEAM同学们的必修课
钢琴专业的齐星照被分配到一声部:「我的歌声是合唱团里最大声的,在周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强调整体声音的统一,要怎么将自己的声音和大家的声音融在一起,不显得过分突出,这对我来说富有挑战性。」
合唱课的前期,会通过同学们一对一的声部的划分,逐步了解学生们的音乐程度,以选择合适的曲目。在曲目的选择方面,倾向于通过在合适音域的曲目做练习,富有旋律性的曲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入古典作品,其中包含音乐发展史、合唱发展史的逻辑。
在周老师的眼里,BEAM的同学们拥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对于控制自己的声音来说是一个大难题,有的同学处于变声阶段,所以还不太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嗓音。对于器乐专业或者歌曲写作专业的同学来说,几乎是从0开始,他们要学习如何将控制呼吸和声音运用到歌唱之中,以满足合唱艺术的需要。
长音音阶训练、起声训练、音色统一性训练、单声部至多声部和音准训练,这样的发声练习在每周五下午扎扎实实地刻意练习。BEAM合唱课不急于求成,每周雷打不动的训练节奏,强化了同学们唱与听的能力,也使其一起找到合声之美。
一名音乐家需要兼具独奏与合奏两种能力。而“唱”作为最直接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乐手跨越器乐技巧的门槛,表达情感,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融入整体,与大家合到一块去,感受伙伴之间的情感,这是一门需要长时间用心培养的技巧。
异中存同有差异,才有乐趣
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声部之间找到均衡、协调之感,学会团队默契配合,“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有意思”,成为这门课不小的挑战。
钢琴专业同学苏妮歌尔经常担任合唱课的钢琴伴奏,她说这个学期老师们课上有了些小变化,钢琴伴奏从以往的一两位同学,改为由每位钢琴专业的同学轮番上阵。
“每个人都上台弹,每个人都有机会。老师不怕钢伴弹错音,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弹错的情况下临危不乱,不影响合唱的整体性。”
长笛专业同学张宸滋,在老师的鼓励下,用长笛为合唱曲目《乘着翅膀飞翔》带来伴奏。
「长笛是单旋律乐器,合唱团是多声部的表现形式,与合唱团合伴奏的时候,需要注意如何融入到大家的歌声,将歌声的『旋律性』与『音乐性衬托出来』。」通过不同乐器的合作,同学们也潜移默化地学会将不同专业的技巧结合起来,拓展对音乐的理解。「在专业课,我们习惯以乐器为主角。而当演奏加入了人声,除了需要强化多声部的演奏能力,也要学会不抢风头,听得到人声。」
钢琴专业同学王锡恩唱的是二声部:“唱二声部的时候,我需要时刻注意音准、句子的流动性,且避免覆盖一声部的声音。
如果从钢琴演奏来理解,就像是跟乐团弹合奏,要在合适的时机进入,节奏不能出错,在强弱上做出对比,这些都跟唱二声部有些相像。”
曾经担任两年合唱团的学生指挥陶思宇,是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学生。「担任学生指挥,锻炼了我的听觉、节奏感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经常阅读总谱,让我得以从创作者的视角结合所学音乐理论知识,发现乐谱中的更多内容与含义, 从而培养多声部思维及独立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不仅是专业方面的训练,担任指挥同时也是人格塑造的过程。“学生指挥势必会碰到很多状况或意外,比如演出时的小瑕疵,指挥必须先稳定自己,不可自乱阵脚。”
周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门课里学习到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声音可能有真声段,也有假声段,甚至有些扯着喉咙喊的嗓音,但既然我们同处于一个班级,同处于一个合唱的大家庭里面,就必须懂得适当地求同存异,在差异性中寻求同一性的美感;同时,外耳听觉的训练也非常关键,这样的听觉训练会让学生听得更客观,更真实。让听不只是听见,还能有分辨能力、判断力。
这样,我们将不只被好歌的旋律打动,也能听见蕴含在歌曲里的更多声音,我也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合唱课发掘这些更美的东西。"
用合唱培养音乐感知力
对于音乐生来说,学习自身专业的基本功,是一件漫长且枯燥的事情,而在音乐学习中系统地添加“唱”的训练,无论是视唱练耳或合唱,皆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感官”、“身体”和“声音”。
被誉为中国最有才华的小号演奏家之一,BEAM音乐学术委员及小号教师陈光,自幼加入杨鸿年合唱团,多年之后这段经历仍然让他心怀感激。
「大概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童声独唱比赛,赛后我第一次见到杨鸿年老师和他夫人。他来邀请我们这些孩子参加合唱团。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亲力亲为始终如一,每个周日下午都带我们排练。」
陈光老师回忆,合唱团的训练最直接的便是视唱及外语能力:“当时的作品全是五线谱,且有不少是外文谱子。唱歌之前,外语老师会先指导我们发音,完了之后,大家再合在一起。”
他跟着合唱团在各处演出。陈光老师说他后来慢慢体会到,合唱不只是合唱,也是文化的浸染和感受音乐的直接方式,同时,合唱也是一种乐感的积累,无需器乐,可以让情感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个时期我也开始学习小号,冀瑞铠老师经常提醒我,唱不好就吹不好,吹得好的,都能唱好。”唱,是一种可以让人体会音乐的最直接方式,而对于演奏者来说对音乐的真实的体会远远比想象更重要。
“乐感,是从唱来的,不是从想象来”。BEAM让同学参加合唱课,就是以此为基础,帮助同学为牢牢打下乐感的底蕴,然后才是音准、合作、包容性。
「我们可以这么说,唱的重要性在于创造音乐,创造属于你自己的音乐,这是真正的自然的音乐,而不是做出来。」陈光老师进一步解释:「像我们在专业课上听老师说渐强渐弱,这儿快点儿,慢点儿,那都不是歌唱性的,这歌唱性是由内而外的。」因此在教学上,陈光老师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唱谱能力,如果听见学生唱得不行,他会停下器乐演奏的指导,要求先把唱弄明白了,再开始演奏。
歌唱,得以让同学们以厚积薄发的方式来接近音乐,让同学们在歌唱的过程自发产生对音乐本身的“意愿”和“思考”,学习音乐的过程与体系会更加复合和立体。
学生可以在歌唱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体会来研究音乐,进而充实完善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你必须得张嘴唱出来。至于你的嗓音好不好听,能不能有很大的音域,能不能唱高,能不能唱低,那都是老天赏饭,是音域拓展的问题。但是感情表达、真情流露,是必须通过唱来检验的。」
陈光,东岸音乐实验学校小号教师,管弦系党总支书记,乐队学院行政总监,师从冀瑞铠教授。
1999年获祖宾·梅塔奖学金,被派往奥地利维也纳继续深造,受教于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号Josef Pomberger,Adolf Holler教授。在维也纳学习期间曾多次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室内乐团以及维也纳施特劳斯乐团合作演出。2005年6月,以最优异的专业成绩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回国后曾在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爱乐等各大交响乐团担任客座首席小号。从2008年7月开始至2012应邀参加由著名指挥家郑明勋职棒的亚洲爱乐交响乐团演出,并担任首席小号。
2010年应邀参加Worldwide Chinese Festival Orchestra新年音乐会,并担任首席小号。2011-2013年应马来西亚交响乐团邀请,参加演出并担任首席小号。2012年至14年应邀参加新加坡交响乐团演出季及录音,担任首席小号。2013-14年应邀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十大管乐及十大小号节目。曾在国内多所艺术院校进行讲学,受到业内人士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最有才华的小号演奏家之一。
用歌唱共谱青春时光
BEAM合唱团成立之初,便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群体,因为学生们的声音正在变化、喜好也在变化。将所有的学生聚在一起,为他们安排声部,已不仅仅是培养合作精神,更为了在成员的个人特色中找到共性,以实现和谐音色,并使学生融入这种美妙的“同一性”中。
如今,这个不断进步的群体已逐渐被大众听见:2017年卢森堡驻华大使馆音乐会、2018年德国驻华大使馆音乐会、2018年中德青少年交流庆典音乐会、蜂鸟音乐会,至2023年的北京音乐厅音乐会、意大利驻华大使馆音乐会。不间断地排练、演出与交流,让BEAM的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唱歌,楼道里、教室外,歌声不辍,即便不是声乐专业的同学也能唱上几句。
电子音乐制作专业王启睿说:「对我们学作曲的来说,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差异。虽然合唱不是乐队合奏,但是他让我们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唱出内心的声音。」
乐感的培养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就像精心呵护一株苗芽,要一点一滴地去养育它、浇灌它。在BEAM合唱课里,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每一位同学都要以合作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歌唱中探索音乐艺术教育的潜能,在感受中提升音乐素养。
而在青春岁月流淌中,他们也正在与BEAM合唱课一起,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终而共构为具有生命属性的客观整体。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