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855146
18911788564
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详情
《抓娃娃》笑泪交织,透视“鸡娃”狂潮,深度剖析中式教育的真谛与反思!
时间: 2024-07-24 18:10:02来源: 国际教育在线

《抓娃娃》解读

导读

沉寂已久的暑期档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西虹市系列携新作强势回归,沈腾与马丽这对黄金搭档在万众期待中再度携手,时隔两年的合作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反响。

电影《抓娃娃》自点映以来,连续三天票房破亿,其正式上映首日(7月16日)更是狂揽6亿票房,势不可挡。截止到昨天(7月22日)抓娃娃票房已突破16亿大关!

沈腾与马丽的强强联合,无疑是影片最大的吸睛点。他们以其独特的喜剧魅力,无需过多噱头,仅凭“含腾量”、“含丽量”的满满诚意,便吸引了无数观众自发走进影院,贡献票房。

然而,当观众们在影院中沉浸于欢声笑语之时,却在捧腹之余,又不禁脊背发凉。笑点中夹杂着微妙的刺痛感,仿佛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都在诉说着中式教育的成长之痛,让人不禁感慨:“能看懂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我们也曾有相似的经历。”
今天名校来了带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电影背后映射的社会意义和教育反思。

一.剧情介绍

《抓娃娃》黑色“鸡娃”喜剧

《抓娃娃》标题是“抓”娃娃,实际上演的却是“鸡”娃娃,喜剧下的精神内核并没有脱离鸡娃理论,依然是包裹中式教育外衣下的畸形教育,就像他们打造的破旧小院,实际却是精心安排的学习天堂一样。

沈腾饰演的亿万富翁马成钢,面对长子教育之殇,痛定思痛,决定摒弃奢华富养的旧路,转而让幼子亲身体验自己昔日的艰辛历程,旨在锻造其坚韧不拔的品性,为将来执掌家业奠基。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贫民生活体验”悄然上演。

马成钢夫妇乔装成贫家夫妇,蜗居陋室,以每月不足两千的微薄开支维系四口之家的生计。水龙头滴水成河,昏黄灯光伴读至深夜,甚至虚构出一位“病榻上的奶奶”以增生活之重压。而这一切,皆是为了让儿子在现实的磨砺中成长。

然而,这并非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邻里间皆是精心安排的演员,他们化身生活的导师,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方式向孩子传授知识与生存技能。从偶遇外国人的即兴英语对话,到日常琐事中的物理小知识,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在监控与引导之下。

如此极端的“教育实验”,若非以喜剧之名包装,恐怕难以让人忍受其压抑与窒息。闫飞、彭大魔两位导演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加之沈腾、马丽这对黄金搭档的精湛演绎,让影片在笑料频出中暂时掩盖了背后的沉重。

但当真相大白,所有伪装卸下,那份压抑感如潮水般涌来,让人不禁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让苦难教育从这一代终结”

电影中“苦难式教育”真的有必要吗

70后、80后的父母群体,似乎拥有一种将日常交流微妙地融入“愧疚感”的魔力。

餐桌上,即便佳肴满桌,他们仍不忘将最好的菜肴推向你,嘴里念叨着“妈妈不爱吃,你吃吧”,那份深沉的爱意,却无意中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让人在享受的同时,也背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家庭经济条件明明宽裕,却时常以“家里条件有限,要省着点花”为由,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这种“哭穷鸡娃”的做法,虽出于好意,却也让孩子在成长中多了几分不必要的焦虑与自责。

当孩子们在父母营造的“贫困意识”下逐渐成长,习惯了克制与牺牲,一旦他们试图追求更广阔的天地或简单的快乐时,往往会遭遇来自家庭的不解与责备。玩游戏、吃零食,甚至偶尔的放空发呆,都可能被放大为“堕落”的象征,仿佛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足以摧毁孩子的前程。而当孩子终于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父母却又开始催促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这种逻辑上的矛盾与错位,无疑是对亲子关系的一种微妙挑战。

正如那些既反对校园恋情,又期待子女毕业后立即步入婚姻殿堂的父母心态一般,这种教育方式的背后,隐藏着对子女未来过度规划与控制的渴望,以及对孩子自主成长空间的忽视。

父母的爱,总是满得要溢出来,还是深怕给的不够。想保护你,又想让你独立,于是,才有这样矛盾又戏谑的“苦难式教育”。但余华也曾说过“苦难就是苦难,他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这句话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对苦难与成功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教育领域内卷化加剧

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电影中的父母对孩子的苦难式教育与“鸡娃”现象,实则也是我国教育领域内卷化加剧的鲜明写照。

高考,一直被誉为“独木桥上的战役”,其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而今,这股竞争风潮已悄然渗透至教育的各个层级,从起点起便预示着每个孩子注定要经历不平凡的挑战。所以,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中,传统中国父母的“从娃娃抓起”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之中。这一观念促使着他们,将孩子送入无休止的学业竞赛中,而考入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则逐渐演变为众多中国父母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与执着追求

在童年的某个时刻,相信每位中国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遐想——“长大后,我是要去清华还是北大呢?”现在想想或许有些可笑,可在当时这样的念头并不突兀,因为我们大多是在类似马继业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周围的声音不断向我们灌输着“考上清华北大就出息了”、“孩子这么优秀,清华北大才是归宿”、“考上入清华北大,你的命运将为之改写”......直至这些观念悄然间融入了社会的集体意识之中。

但现实中有多少人能真正能考上清华、北大呢?

拿清北录取率最高的北京市来说,2024年北京市高考报名人数55936,本科录取率约80%,985高校录取率约13%,211高校录取率约24%,其中423人的裸分达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最低录取分688分,上线率均为0.76%这意味着在北京每千名高考考生中,约有7人能考上清华或北大。

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对教育目标的深刻反思缺失,导致家庭间竞相追逐少数精英教育资源,而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使命。

教育的真谛,在于“育心”与“立德”,首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与道德观念。然而,在当前的国内教育环境中,这种核心价值往往被过度的学业压力与应试导向所掩盖。而国家真正的需求,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培养擅长应试的学生,而是亟需那些具备高尚品德、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未来栋梁。

END

为了帮助广大有意转轨国际化教育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择校规划,一站式解决他们的择校难题,北京第十四届国际名校来了择校咨询会将在10月26日于北京千禧大酒店·二层宴会厅举办。届时,我们不仅会邀请北京各区50+所各类国际化名校的校长/招生官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洽谈,10+位业内校长大咖和择校发表主题演讲,还有多位择校/升学/留学等不同领域的咨询专家为家长一对一答疑,欢迎广大家长和考生参与!

近期展会信息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教育择校咨询会

时间:10月26日12:30-18:00

地点:北京千禧大酒店

(地铁10号线金台夕照A西北口)

点击下方图片

立即预约10月择校展门票

名校来了已开通各学段家长交流群,如果想要了解更多2024年北京择校咨询展会报名相关的信息,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备注孩子目前所在年级,即可加入相应的家长交流群,与其他家长们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与困惑,如有其它问题,小助手也会在第一时间内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

结束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服务热线
010-84855146
投诉建议:85861739@qq.com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9:00-22:00
Copyright © iedu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ieduonline.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4818号-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泉时代广场A座
电话:010-8485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