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12月19日,2024年国际在线教育大会顺利举办。此次大会从教育的深度改革与探索出发,汇聚教育领域顶尖的教育专家、行业先锋、知名校长、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众多权威媒体代表,旨在深度剖析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探索智慧教育的最新趋势与实践路径,携手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兴盛搭建起高端的对话平台与合作桥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办公室主任郑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办公室主任郑健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创新与实践》论坛特邀嘉宾在提及石油行业时指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亿次计算机“银河”优先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这足以证明该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在地质勘探、石油开采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多变的开采环境,智慧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立校之本和特色所在,紧跟时代步伐,从专业课程到培养方案均进行了提“质”升级。新增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直接对接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同时,在传统工科专业中融入了人工智能元素进行拓展,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使所有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每个专业都要求至少建设1门体现产业数字化升级的“人工智能+”课程,以促进各专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郑主任介绍到,学校已进行整体规划升级,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再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组织,均进行了全面创新。特别是该校升级的AI教学中心,引入了AI助教、虚拟数字人等先进技术,从课前预习、知识点梳理、课后答疑到反馈提升,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服务链,为学生的无边界学习、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如何平衡传统教育和新兴科技融合的问题,郑主任解答到,自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学校一直积极探索其内涵与实践,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应对新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学校主动优化专业布局,适“新”而动,提升人才培养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成立了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等新兴领域学院,并积极谋划了11个与新兴技术相关的新工科专业,如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以支撑国家紧缺人才的培养。同时,汇聚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力量,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力”创新,通过建设能源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实施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本科生“三进计划”等,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郑主任在最后总结到,“未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平台和能力建设,全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